苏造办智慧商显欢迎您!
华语祥影-智慧商显-苏造办SuZaoBan
6*12小时服务热线:
15510033533
问道中国

临汾的历史变迁

作者:创始人 日期:2022-02-22 人气:1267
【苏言道】从平阳府到河东郡、晋州城,再到临汾市,岁月在变迁,城市也在变迁;从尧都到韩都、西魏都,再到汉国都,朝代在更替,城市也在更替。变迁和更替使沧海变桑田,古人变今人,然而不变的是文化,是潜隐在民俗里的文化,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。文化,是判断是非的准尺,是左右行为的思维,是决定人生高下的指南。唐尧遗风,在城市变迁中扑面而来......尧都平阳临汾
临汾的历史变迁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434

从平阳府到河东郡、晋州城,再到临汾市,岁月在变迁,城市也在变迁;从尧都到韩都、西魏都,再到汉国都,朝代在更替,城市也在更替。变迁和更替使沧海变桑田,古人变今人,然而不变的是文化,是潜隐在民俗里的文化,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。文化,是判断是非的准尺,是左右行为的思维,是决定人生高下的指南。唐尧遗风,在城市变迁中扑面而来......


  尧都平阳

  临汾古称平阳,它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,汉时西魏王魏豹之都,十六国时期汉国君主刘渊之都。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发现,古时的临汾一直为晋南首府。而就是有着这样特殊的身份,不同历史时期的临汾也就有了后来诸多的别称:尧都、平阳城、高梁城、白马城、卧牛城、花果城等。那么,这些不同的名称各自有着怎样的由来?而它们特殊的含义还向我们揭示了这座城市怎样的历史文明呢?著名作家乔忠延先生将为您生动讲述《临汾的历史变迁》系列节目第一集 《尧都平阳》。

  从今天起,我和大家谈谈临汾的城市变迁。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?因为我们临汾的名称不是一个,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叫法。至今还能被人记住,经常提起的就有:平阳城、高梁城、白马城、卧牛城等。名称一多,众说纷纭,到底谁对谁错?大家希望有一个答案。经常有人碰见我提出这样的问题。其实,这些说法都没有错,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的不同叫法。那么,具体到什么时段,该叫什么名称,我在这个讲座中就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临汾的诸多名称。今天,首先从平阳讲起。一说平阳,大家就会和尧都平阳联系在一起。这很正确,没有错误。不过有人问,那么是尧都在前,还是平阳在前?在我看来,尧都和平阳没有谁先谁后的争议,应该是一同成长的。平阳就是平水之阳的简称。早先在姑射山前,也就是现今尧都区龙祠往下一带,有一个湖,名叫平水,也称平湖。平水之阳,就是平水的北面。古代时人认为,“山之南,水之北”为阳。这就是说,山的南面,水的北面,称为阳。平阳,也就是平水的北面。看来是帝尧把他的都城建在了平水的北面。那为什么我不说先有平阳后有尧都呢?因为如果不是帝尧建都,那里可能很久以后还是一片芳草萋萋的开阔地。不要说是都城,就是村落也没有。帝尧在这里建都,肯定是看中了这一湖清亮亮的水,看中了湖北面平坦开阔。有水便于吃喝洗涮,平坦便于搭建房舍,因而就在这里和先民建造自己的家园。

  按照古时人们的认识:“山之南,水之北”为阳,帝尧作为这一认识的最早实践者,他把他的都城建在了平水的北面,当然,他当时不会想到这是在建设城市,更不会想到是在建设都城。然而尽管他没有想到,但他的这一创举却意外地开启了城市的雏形,也才有了咱们今天所说的尧都平阳。那么,知道了尧都平阳的含义,又是什么原因让尧建造的家园演变为后来的都城呢?

  自古以来建造的房屋很多,为什么大多数没有成为都城,而尧建造的房屋就成了都城呢?原因在于,尧不光建造房屋,还办了几件大事。尧办的第一件大事,是敬授民时。敬授民时是从观天测时开始的。观天测时,其实就是制定历法。不过,他制定历法却是从发展农耕开始的,其目的就是要大家都能吃饱肚子。为什么有了历法大家都能吃饱肚子?这必须搞清楚当时的农耕状况。当时的状况如何?可以用一个词概括:刀耕火种,就是放一把火将森林树木烧毁,然后用石头刀子在地里扎个小洞,把种子撂进去,就等着禾苗结出果实来收获。要么是广种薄收,要么是有种无收。这当然不会吃饱肚子。广种薄收和有种无收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种。那时候,人们不住在河边,就住在湖边,他们根据河水的大小来判断气候。水大了,就是天气暖和了,就可播种了。河水、湖水的涨落,有普遍性,也有特殊性。有时天该凉了,可是连续下雨,河水、湖水也会变大。这时种下去必然没有收成。种子还没发芽,就会烂在地里。这不仅有种无收,还会连种子也浪费了。

  尧带领先民在清水潺潺的开阔地建造了自己的家园,这在当时已经是首创,已经是一位比较突出的领导者。然而为了生存为了带领大家吃饱肚子,帝尧在那个刀耕火种的时代想办法观天测时、制定历法,让老百姓摆脱有种无收的弊端绝非易事。那么,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,尧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来确定历法呢?而面对天下大旱、老百姓苦不堪言的现状,帝尧又将想出怎样的办法为民解忧呢?

  尧在平湖北面定居后,将此事放在首位,他怎么观天测时?《尚书·尧典》里有记载,说他命令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分别住到阳谷、昧谷、交趾、幽都观察太阳运行的变化。很快确定了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,进而又确定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,多余的时间用加闰月的办法解决,确定春夏秋冬四季,也就是一岁。 历法研究的成果,直接推进了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。

  尧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开凿水井。上古那个时候天下大旱,河水也被晒干了,绿草早被晒枯了。人们没吃的,没喝的,眼看就活不下去了。众人只能躲在山洞一筹莫展,帝尧也同大家一样发愁。凡人发愁是没办法,圣人发愁是想办法。有一天,帝尧巡访时在一棵树下歇脚,忽然看见了跑来跑去的蚂蚁,它们出入洞中生机勃勃,一点也没有干渴的样子。帝尧想,难道这小虫子就不喝水吗?既然要喝水,那就说明地下会有水。这么一想,眼前豁亮,他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随从。随从听了,觉得很有道理,就动手挖水。先从哪儿下手呢?还是伯益有法子,他带领众人打猎时挖下不少陷阱,就从陷阱开挖,只要加深一些就行了。这一挖,挖出了大伙的惊喜,果然挖出了水,众人可高兴啦!这一来,人们有了水可喝,禾苗有了水可浇,大家又能活下去了。因而,临汾人说,是尧发明了水井。

  善于思考的帝尧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答案,于是他让随从们动手挖井。就这样在帝尧的提议下,水井不但抵御了大旱,解救了黎民,发展了农耕,而且让他没有料想到的是,此后他普及、推广使用水井的重要举措,还推进了城市进程,开启了城市文明。

  本来,帝尧带领先民开挖水井只是解救众生,能喝水,能浇灌禾苗就行了。可是没有想到,水井的利用开启了城市文明。过去沿河居住的人们可以离开河流住到高地上去,在那里凿井饮水,开垦土地,种植收获。农业生产随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。这样的居住条件,其实也就为城市的出现做好了准备。居住的人多了,便有了聚落、村落,乃至后来的乡、镇、城市。说到底,城市的根源在乡村,而生成城市的关键因素就是水井。要不为什么城市文化一直被叫作市井文化,城市文明一直被叫市井文明呢?水井和城市是因果关系,人们不仅要在井中汲水饮用,还要日中为市,这市又在井边。不过,帝尧在率领先民凿井的时候,决不会想到他的一举两得,既推进了农业文明,也为城市文明铺平了道路。

  尧开凿水井帮人民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,同时也推进了农业文明,开启了城市文明,可见“井”在古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。然而住、吃饭、饮水的问题解决了,人们生活中又不免出现怨言,而为了广泛听取百姓对于治理天下的意见,帝尧又开创了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 设立诽谤木。

  帝尧办的另一件大事是设立诽谤木,也就是现在屹立在天安门前后的华表。为什么帝尧要设立诽谤木?是要广泛听取大伙对于治理天下的意见。他是吸取了帝挚的教训。从史料上看,尧的帝位是从帝挚手中接过的。据说帝挚是一位暴君,听不得别人的意见。谁说的话冒犯了他,不是杀头,就是剁脚,弄得天下各部落和部落联盟战战兢兢,提心吊胆。没过多长时间,纷纷变乱,都不再朝拜帝挚,而朝拜唐侯放勋来了。放勋推辞不过,被簇拥上了帝位,这就是后来广众尊奉的帝尧。帝尧当然不愿再走老路,他要改变过去的局面,让广众都来为治理好天下谏言献策,所以就设立了诽谤木。无论是朝中的文武大臣,还是平民百姓,只要对朝政有看法,就可以站在诽谤木下畅所欲言,即使说错也赦免无罪。最早的诽谤木是什么样子?有人说,是一根能够敲响的木头。一旦诽谤木响起来,帝尧就会走出宫殿,来听取意见。也有的说,诽谤木旁边还有敢谏鼓,鼓声一响,帝尧就会听取意见。如果他本人没有时间,外出寻访,会有专人搜集记录意见。后来,这敢谏鼓就演进为宫廷前面的升堂鼓、喊冤鼓。

  在帝尧执政期间,他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民主、广开言路,就设立了诽谤木让广众都来为治理好天下而谏言献策。事实证明,帝尧的这项举措也确实为开创政治开明的繁荣盛世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与此同时,帝尧时期还有一项仁政德政,它既揭示了当时法律的概况,还体现了帝尧的治世之法。那么,这又是怎样一项举措呢?而对此,史书中又有着怎样的记载呢?

  帝尧办的又一件大事是画地为牢。画地为牢就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,让犯了错误和罪过的人站在里面思过、反省。这实际是在说帝尧时期使用的是一种虚刑。虚刑就是象征性的刑罚。尧的兄长帝挚实行的是五刑,是五种很残酷的刑罚。《中国的传统》记载:五刑就是斩首、阉割、断足、割鼻和脑门烙字。这五刑最早是蚩尤使用,蚩尤灭亡之后,九黎族还在用,所以帝挚就延续使用了。帝尧一设诽谤木,就有人提出五刑太残酷,不人道。于是帝尧就改进,变为五种虚刑。即必须在脑门烙印的,就着令他们头戴一条黑带子;那些必须割掉鼻子的,就用红泥涂满他们的衣服;那些必须处以断足的,就用墨水把犯人的一只脚全涂黑;那些必须阉割的,就让他们穿扎脚的草鞋,穿小鞋;而那些必须斩首的,就要他们穿一件粗劣的没衣领的短上衣。这是把纯粹的肉体惩罚变为精神惩罚。

  帝尧实施的这五种虚刑后来流传为画地为牢,画地为牢作为早期的牢房,它无遮无拦,我们今天来看简直不可思议。然而在当时仅仅如此它就能管住犯了罪的人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其实不仅仅是画地为牢,即使是五种虚刑也管不住。不过,我们确实不必为古人担忧,因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帝尧自有他的治世方法,这个方法就是“垂拱而治”。那么,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?

  垂拱而治是帝尧治世的两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是垂。垂如《易·系辞》所言,是垂衣裳,穿衣服。不要赤身裸体,要懂得羞耻。第二个层次是拱。拱是拱手胸前,这拱手就是打拱作揖,也就是知礼仪的行为。如果说垂衣是知羞耻,是人道德水平的低层面,那么,拱手揖礼则高了一个层次,对人有礼貌,行为更为符合社会规范了。一个知耻明礼的人怎么会犯罪呢?既然如此,社会必然安宁了,天下不用刑罚不是也能治理好吗?画地为牢,当然能治理好社会。

  “垂拱而治”作为尧时期的一项道德教育,它与“画地为牢”相结合,有效地实现了帝尧时期“教化万民、协和万邦”的治世思想,而这也无疑成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“和合思想”的源头。从敬授民时到开凿水井,再到设立诽谤木和画地为牢,尧的每一项举措都在谱写着古都平阳的灿烂文明。那么,帝尧时期究竟创造了怎样的辉煌?而最早的“中国”又与平阳有着怎样的渊源呢?


 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帝尧定都平阳所干的大事。前两件事一件是钦定历法,敬授民时;一件是开凿水井,推进农耕。这两件事情办好后居住在平阳的人们丰衣足食,不愁吃穿。别看现在吃饱饭不算什么大事,在上古时期这可不是小事。后两件事一件是设立诽谤木,让广众畅所欲言;一件是设立刑罚,画地为牢,让天下太平,人们安居乐业。这样一来,平阳率先发展,遥遥领先,跨越进了国家的形态。最初的国家是因为物质丰富了,剩余东西多起来,为了防范外族人抢夺,筑起高高的土墙。平阳率先丰衣足食,国泰民安,成为远近向往的地方。四面八方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头领不断前来平阳,都来朝拜帝尧。说是朝拜,其实是在平阳获取农时节令,耕种技术和最好的种子。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带回去,传开来,很快也发展起来,也能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他们也初成了国家的形态。这样一来,各部落和部落联盟都变成为国家,在平阳周围形成了万国林立的大大小小的国家。这大大小小的国家,把平阳簇拥在中间,成为国中之国。国中之国,简称中国。最早的中国就在平阳形成了。也就是说,最早的国家就诞生在平阳,也就是我们临汾。同时,考古界、文物界有个公论,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的开端,如此看来,我们临汾堪称文明的源头。因此,临汾市旅游局撰写旅游文化丛书的时候,将主题词定为:国家的摇篮,文明的源泉。因此,谈到尧建都平阳,是临汾人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。

  如今一说起“唐人”,大家一定理解为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,有中国人居住密集的地方被称为“唐人街”,这也足以说明“唐人街”如同一座座丰碑写照着中国人在五大洲的行姿,显示着中国人的骄傲。那么唐人一词从何而来?它与我们临汾有着怎样的渊源呢?《临汾的历史变迁》系列节目第二集 《唐人故乡》,继续讲述。



临汾的历史变迁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从平阳府到河东郡、晋州城,再到临汾市,岁月在变迁,城市也在变迁;从尧都到韩都、西魏都,再到汉国都,朝代在更替,城市也在更替。变迁和更替使沧海变桑田,古人变今人,然而不变的是文化,是潜隐在民俗里的文化,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。文化,是判断是非的准尺,是左右行为的思维,是决定人生高下的指南。唐尧遗风,在城市变迁中扑面而来......尧都平阳临汾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434

1526722225289.png
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