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造办智慧商显欢迎您!
华语祥影-智慧商显-苏造办SuZaoBan
6*12小时服务热线:
15510033533
问道教育

《六贤堂记》与古州六贤

作者:创始人 日期:2024-02-19 人气:171
【苏言道】“古州六贤”人物组雕。居中的长者正是金代中后期文坛盟主、曾任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,其余五位分别是杨云翼、元好问、李冶、王构、吕思诚。当然这是一幕虚拟的场景,因为六位先贤并未在同一时期汇聚于平定。屏风正面是赵秉文《涌云楼》五言律诗,背面镌刻有明代平定知州赵景先撰写的《六贤堂记》。
《六贤堂记》与古州六贤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4008

 从阳泉市区乘车沿义平路往平定方向行进,在将要到达县城的三岔口前,左手边有一座古州历史名人园。园区创建于2016年,以浮雕壁画形式展示了51位平定历史名人的事迹。园区南侧绿树掩映之中另有一组人物雕像分外引人注目。只见一面宽阔的屏风前方有六位文士相聚一堂,他们或立或坐,居中一位长者面容清癯,手执书卷,仿佛在讲述着什么,其余五位正在凝神谛听。原来这就是“古州六贤”人物组雕。居中的长者正是金代中后期文坛盟主、曾任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,其余五位分别是杨云翼、元好问、李冶、王构、吕思诚。当然这是一幕虚拟的场景,因为六位先贤并未在同一时期汇聚于平定。屏风正面是赵秉文《涌云楼》五言律诗,背面镌刻有明代平定知州赵景先撰写的《六贤堂记》。

  六贤堂故址位于平定县城上城东北角,现建有阳泉师专特教实训大楼。此处曾有建于宋代、闻名遐迩的涌云楼。金元之际涌云楼被毁,元世祖至元二年(1265)知州刘天禄在此旧址建成四贤堂,供奉赵秉文、杨云翼、元好问、李冶,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徐世隆(1206~1285)撰有《四贤堂记》。后增祀王构,称五贤堂,吕思诚撰有《五贤堂记》。明代洪武年间建成六贤堂,增祀吕思诚,赵景先撰《六贤堂记》。明代成化六年(1470)进耿九畴,并改称崇贤堂,吏部尚书彭时撰有《崇贤堂记》。乾隆三十年(1765)知州陶易主持修复涌云楼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嘉山书院落成,将所供诸贤共19位迁到书院中新建的崇贤堂内。以后不断有贤者从祀其中,包括清代道光年间学者张穆。20世纪50年代,涌云楼被拆除,崇贤堂也不复存在。可叹历代供奉近六百年的古州贤哲,如今人们已知之甚少。

  《六贤堂记》的作者赵景先是金陵(今南京)人,明洪武十六年(1383)任平定知州。在六贤堂修建竣工后,他应吕思诚之子吕扆、王构曾孙王由的请求而撰写记文,并刻石立于堂上。文章开头写道,“平定州有六贤堂。金季咸称赵杨两先生为二贤,总帅聂珪议建祠不果。至元间知州刘天禄始克成,并升元李,遂名四贤堂。后人继述,迭升王吕,自四而五,五而六焉”。可见,最初准备兴建的是二贤堂,二贤即指赵秉文、杨云翼。当时管理平定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帅聂珪。那么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谁呢?正是大文豪元好问!他在《乡郡杂诗五首》其一中写道:百年乔木郁苍苍,耆旧风流赵与杨。为向榆关使君道,郡中合有二贤堂。

  平定古州历来有崇敬贤哲的优良传统,其对“文献名邦”美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。如今,增强文化自信、提高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,人们也希望对金元之际“古州六贤”增加了解。因此,笔者不揣浅陋,查找资料、辑录整理,供读者参考。

  赵秉文 《六贤堂记》中对赵秉文的记述:“赵秉文,字周臣,号闲闲,滏阳人。中金进士第,应奉翰林。大安二年知平定州。建涌云楼,撰记刊于石,手泽犹存。除翰林侍讲学士,转侍读。拜礼部尚书,知集贤院。著《易丛说》《中庸说》及诸子书删集、语孟解、《资暇录》,并所著文字号《滏水集》,凡七十余卷。”

  赵秉文(1159~1232),磁州滏阳(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)人。曾任礼部尚书,累官至资善大夫、上护军、天水郡侯。为人真诚和善,从不以名人自居。历仕五朝,官至六卿,自奉养如寒士。在金代大安二年(1210)四月任平定州刺史,大安三年重阳节后因为蒙古军队入侵,时局动荡,被调回朝廷任职。在平定时间虽然不长,但他为政宽简,体察民情,风行文教,深得百姓爱戴。《金史·赵秉文传》对他在平定州任职的记载有,“秉文为政一从宽简,旬月,盗悉屏迹。岁饥,出禄粟倡豪民以赈,全活者甚众”。《平定州志》“职官·政绩”载其事迹。当代学者马振君整理出版了《赵秉文集》。

  赵秉文在平定州任职期间所作有诗十六首、文两篇、书法作品一件留存。诗作有:《淮阴侯庙》《涌云楼》等,文作有《涌云楼记》《游悬泉赋》。留存书法作品是为天宁寺书写的《圭峰法语》拓片。另外,平定南关涌泉亭、流杯池是由于赵秉文曾在上巳节修禊于此而成为一处游览胜地。

  赵秉文在平定军升为平定州后不久到任,是平定文化快速发展的先驱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在上城涌云楼设堂祭祀,还在南关建悦贤祠,内塑赵秉文像,左右供奉历代清正廉明的州官。元好问为其座师赵秉文撰《闲闲公墓铭》。

  杨云翼 《六贤堂记》中对杨云翼的记述:“杨云翼,字之美,乐平人。金明昌间状元及第。与闲闲赵公齐名。金宣宗频岁南侵,极谏以为不可。兵出,为宋所败。宣宗悔曰:‘何面目见杨云翼耶?’拜吏部尚书,终翰林学士,谥文献。评者以为百余年大夫士身备四科者先生一人而已。”

  杨云翼(1170~1228),乐平(今昔阳县赵壁乡川口村)人。自幼天资颖悟,金章宗明昌五年(1194)状元及第,授官承务郎,应奉翰林文字。历仕金章宗、卫绍王、宣宗、哀宗四朝。曾任礼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御史中丞等朝廷要职,深得历朝皇帝器重。云翼天性雅重,自律甚严,待人则宽,对于国家大事知无不言。所著文集若干卷,另有《县象赋》《勾股机要》等天文、数学著作,今均不传。“身备四科”指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均为人称道。《金史》有杨云翼传。《平定州志》乐平乡“人物·宦迹”载其事迹。昔阳县宋金文化博物馆存有杨云翼墓志石刻。

  元好问《中州集》小传:“南渡后二十年,与礼部闲闲公代掌文柄,时人号‘杨赵’。而公以后辈自处,不敢当也”。杨云翼与赵秉文合撰有《龟鉴万年录》《君臣政要》等著作,还为赵秉文《闲闲老人滏水文集》作序。昔阳县杨赵河就是为纪念两位前贤而得名。

  光绪版《平定州志》记载,“冠山两废书院左右皆前贤题勒石迹,曰‘状元’者,相传金状元杨云翼题,旁有大石,平可趺坐,击之中空而响”。现存“兆我生徒”石刻为河东王廷对为状元题写。另外资福寺至瓢饮亭间有状元桥,是否也与杨云翼有关,不得而知。

  元好问撰有《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》,其中称“若夫才量之充实、道念之醇正、政术之简裁、言论之详尽,粹之以天人之学,富之以师表之业,则我内相文献杨公其人矣”。

  元好问 《六贤堂记》中对元好问的记述:“元好问,字裕之,号遗山,忻之秀容人。登金进士第。为左司郎中兼起居注。元世宗召拜翰林学士,不就。寓平定者十余年。有《遗山集》并乐府行于世。”

  元好问(1190~1257)是秀容(今忻州韩岩村)人。金代兴定五年进士,累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,金亡不仕。《金史》有元好问与其父元德明传记。《平定州志》“人物·流寓”载其事迹。元好问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杰出诗人。晚年认为“国亡史作,己所当任”,“不可令一代史迹泯而不传”,构“野史亭”于家,著述其上,为保存金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。降大任先生在其著作《元遗山论》中认为,元好问不仅是中国文学、史学上的巨匠,而且是金元之际先进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代表性人物。

  元好问在《乡郡杂诗五首》小序中写道:“余家在五代以后,自汝州迁平定。宋末又自平定迁忻,故文字中以平定为乡郡。”虽然“寓平定者十余年”的说法在狄宝心先生著《元好问年谱新编》中查不到依据,但他多次来到平定,留下了多篇咏平定诗作,如《过故关》《乡郡杂诗五首》《过阳泉冯使君墓(挽冯节副)》《游承天悬泉》《九日登平定涌云楼故基》《平定鹊山神应王庙》《阳泉栖云道院(阳泉西谷)》《从孙显卿觅平定小山》等。

  阳泉师专现保存有乾隆年间进士、户部尚书梁国治书元好问《论诗三十首》诗碑。大阳泉村冯氏宗祠现存元代香亭石幢,镌刻有元好问手书七律一首《过阳泉冯使君墓》。清代乡贤张穆有《元遗山先生集》校刊本。山西省政府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《山西文华》“著述编”收录出版了《元好问全集》(110万字)。

  李  冶   《六贤堂记》中对李冶的记述:“李冶,字仁卿,号敬斋,栾城人。登金进士第。元世祖召拜翰林侍讲学士。告老归赐封隆书院。寓平定者数岁。卒谥文正。有《敬斋集》并乐府行于世。”

  李冶(1192~1279),原名李治,真定栾城(今石家庄市栾城区)人。金正大七年(1230)登词赋进士第,曾在钧州任知事。因战乱,流落忻州一带。元初,总帅聂珪(1197~1251)雅亲文儒,将李冶接至平定主持文教,时间约两三年。聂珪去世后他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,晚年在封龙书院聚徒讲学。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(1265)召拜翰林学士。《元史》《新元史》有传,《元朝名臣事略》记其生平。《平定州志》“人物·流寓”也载其事迹。李冶与元好问、张德辉交往密切,号“龙山三老”。李冶墓位于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封龙山。

  李冶所著除《敬斋古今黈》外,尚有《敬斋文集》四十卷,《壁书丛削》十二卷,《泛说》四十卷等。他是著名数学家,所撰《测圆海镜》(十二卷,1248年)、《益古演段》(三卷,1259年)流传至今,在中国数学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他在前人的基础上,首次系统地阐述了“天元术”(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的一种方法)。三百多年后,欧洲才由韦达引入了半符号的代数。李冶已经熟练掌握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。他使用了先进的小数记法,还发明了负号,是在最后一位有效数字上画一条斜线。李冶与杨辉、秦九韶、朱世杰并称为“宋元数学四大家”。他曾为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作序,还撰有《元平定等州大总帅聂珪神道碑》。孔国平先生著有《李冶传》。

  关于其名字是“李治”还是“李冶”的争论由来已久。《元朝名臣事略》《元史》《永乐大典》等多种书籍中均写作“李冶”。元好问于1242年为李氏父亲撰写“寄庵先生墓碑”,文中讲,先生子男三人,长名澈,次曰治,次曰滋。兄弟三人名字中偏旁皆从水,另碑文中多处涉及均写为“治”,可见当时其名为李治。清代学者施国祁认为是后人谬改其名为李冶。《新元史》谓李冶本名李治,但未说明改名的原因。学者缪钺指出可能是与唐高宗同名而避讳。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改名是为了避难、隐居需要,也可能与流经他家乡的冶河有关。从现存《真定府元氏县重修庙学记》拓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名为“李冶”。碑记由李冶撰文,书丹者是其儿子玩復,可以证实后来确实改名为李冶。

  王  构  《六贤堂记》中对王构的记述:“王构,字嗣能,号秦溪,其先磁之武安人。父青峰先生为金节度副使,避兵西来,遂为平定人。元世祖立国子监学,由监察御史除监臣,升司业。与鲁斋许先生同订学规,斯文是赖。自幼以孝闻,致白兔绕坟之异。改知宁晋县,有胠箧之盗闻先生名,曰:不可累贤宰。以赃归主家,因化为善。再除衢州路同知,逾月捐馆。诗文若干卷,号《秦溪集》。”

  王构生活年代约在1230年至1295年后。祖籍磁州武安(今邯郸武安)。其父王无咎曾任金代昭义军节度副使,号青峰居士,为赵秉文任平定州刺史时的学生。王无咎金亡不仕,隐居于乐平之秦山,以山水自娱。《平定州志》“人物·流寓”载王无咎、王构事迹。王构少年时曾从学于李冶、杨恕(杨云翼之子)。州志乐平乡“人物·孝友”也有其事迹记载,“性至孝,居丧庐墓六年,两致白兔绕坟之异,诏表为‘孝子门’”。在他任宁晋县令时,曾有一盗贼闻其名,将所偷之物归还原主,并说不可因此连累贤德的王县令。元代同时期另有一位王构(1245~1307),字肯堂,是山东东平人,《元史》有传。

  王构留有诗作《聂谷道吊冯大来》七绝二首,其一:青衣竹马角犹丫,曾到东州副使家。正值阳泉春色好,东风开满树头华。诗作镌刻于香亭石幢上,现存大阳泉冯氏宗祠。光绪版《平定州志·艺文志》在收录时误将“阳泉”写作“漾泉”。另有咏冠山七律,咏乐平县《民安里二首》《石马寺》等。大阳泉现存《冯公建墓铭》碑,记述王构中统庚申(1260)曾于聂珪处见到元好问挽冯大来诗,至元甲午(1294)过阳泉时谈及挽诗,冯氏二孙竟然不知。于是派学生访聂珪后裔,找到后临摹下来,并刻石立于冯氏墓侧。清代学者张穆整理刊刻《元遗山先生集》时,将这首诗补入。

  吕思诚 《六贤堂记》中对吕思诚的记述:“吕思诚,字仲实,号介轩,平定人。登泰定元年进士第,授辽州同知。调蓨县尹。毁淫祠,兴学校,而民大化。擢翰林编修。元文宗欲观实录,力争止之。调国子监丞,转司业,除监察御史。累迁至礼部尚书,知贡举。拜中书左丞,知经筵,升翰林学士承旨。又除集贤大学士兼祭酒。修宋辽金三史。赐貂裘玉带。元相脱脱议变钞法,先生谓:祖宗成宪行之已久,不可改。忤脱相,左迁湖广。左丞脱相贬,复召为中书左丞。时江南漕运不至,建议置屯田。岁收稻粟三千万石。两为御史中丞、枢密副使,三为祭酒,三入中书。升光禄大夫、大司农。谥忠肃。”

  吕思诚(1293~1357),性情刚直,政绩卓著。曾任监察御史、中书左丞等职。著有《两汉通纪》《正典举要》《岭南集》《介轩集》等著作,《元史》《新元史》有传。《平定州志》“人物·宦迹”载其事迹。闻名遐迩的冠山书院就是他任中书左丞时创建,对平定教育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阳泉市博物馆有吕思诚塑像。光绪版《平定州志》收录吕思诚撰写的《重修丰济王庙记》《灵瞻(赡)王庙碑》,以及地情文献《土风记》,“乐平乡·艺文志”收录其《松峰书院记》。《平定金石考》中收录了吕思诚撰写的碑记(碑目),有《元五龙祠碑》等十种,以及虞集撰《元左丞吕思诚墓碑》。

  现存吕思诚诗约20首,有古风《嘉山灵源祠》《昭济圣母庙》《丰济王庙迎神送神词(二首)》《灵赡王庙》,七绝《松峰书院》,五律《题关龙逄墓(其一)》,七律《戏作》《寄内》《游嘉山》《洞云歌》《五渡河水磨诗》《题关龙逄墓(其二)》《桂林八景(八首)》《题政平楼》。其中《戏作》一诗颇为人们所熟悉:典却春衫办早厨,老妻何必更踌躇。瓶中有醋堪烧菜,囊内无钱莫买鱼。不敢妄为些子事,只因曾读数行书。严霜烈日皆经过,次第春风到草庐。诗写于未登仕途之前,表现了他安贫乐道,不做见利忘义之事的立身处世态度。

  在对古州六贤的生平事迹介绍后,赵景先写道,“呜呼!六先生之贤也,文章足以经世,事业足以济时。缙绅慕之如景星凤凰,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。晋嵇康、阮籍之徒清谈无补,遨游竹林,时称‘七贤’。何如六先生上师孔孟,学务知行,‘六贤’著号允为称情。州人追慕立祠像也宜矣”。彭时在《崇贤堂记》中进一步阐明了崇敬先贤的意义,“官于斯者有遗爱焉,寓于斯者有遗化焉,生于斯、长于斯者流风余韵犹有存焉。迹其政事之善、学行之高、气节言议之伟,咸可以廉顽而立懦,廓猥琐而振卑陋。之六七公者衣冠像貌俨乎如生,自今州人子弟进而瞻其容仪,凛然起敬;退而考其言行,慨然奋发,思与之齐。则他日人才之盛,风俗之美,岂有穷哉?”

  清康熙时宰相陈廷敬曾经造访平定六贤堂,留下了一首《六贤堂》五言古体诗。乾隆年间平定知州曾尚增有《平定杂诗·六贤堂》。光绪版《平定州志》还收录了无名氏《登六贤堂》七律一首:榆关城构倚长天,寂寂虚堂像六贤。行善既皆传故里,功名何异写凌烟。子孙继业谁知在,桑梓牵情我自怜。无限云山遮远目,登临时遣兴悠然。


《六贤堂记》与古州六贤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“古州六贤”人物组雕。居中的长者正是金代中后期文坛盟主、曾任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,其余五位分别是杨云翼、元好问、李冶、王构、吕思诚。当然这是一幕虚拟的场景,因为六位先贤并未在同一时期汇聚于平定。屏风正面是赵秉文《涌云楼》五言律诗,背面镌刻有明代平定知州赵景先撰写的《六贤堂记》。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4008

1526722225289.png
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