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造办智慧商显欢迎您!
华语祥影-智慧商显-苏造办SuZaoBan
6*12小时服务热线:
15510033533
鉴往知来

耶律楚材与秦城

作者:创始人 日期:2022-02-22 人气:1603
【苏言道】耶律楚材(1190-1244)是元朝有名的大臣,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(1215)被召用,甚受信任。元太宗窝阔台汗即位后,他提出许多好的建议,比如反对以汉地为牧场等,为奠定元代立国规模立下汗马功劳,官至中书令。《元史》载,元太宗“事无巨细,必先白之楚材”,可见对其信任的程度。北京颐和园里立有一座耶律楚材祠,备受后人崇敬。鲜为人知的是
耶律楚材与秦城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338

耶律楚材(1190-1244)是元朝有名的大臣,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(1215)被召用,甚受信任。元太宗窝阔台汗即位后,他提出许多好的建议,比如反对以汉地为牧场等,为奠定元代立国规模立下汗马功劳,官至中书令。《元史》载,元太宗“事无巨细,必先白之楚材”,可见对其信任的程度。北京颐和园里立有一座耶律楚材祠,备受后人崇敬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关中东府的合阳县秦城村昔日也有一座耶律楚材祠,而且气势恢弘,单是面积就比颐和园内的大十多倍。

耶律楚材与秦城人到底有什么关系,值得他们的子孙后代如此隆重地祭祀?带着这个疑团,笔者拜访了秦城村年已古稀的退休老教师刘英杰先生。

话题先从秦城的村名谈起。刘先生说,据老辈人讲,秦城村里秦姓人家到得最早,而且人多势众,但奇怪的是如今连一户姓秦的也没有了。其原因据说是清光绪三年大旱灾时饿死极多,灾后仅剩一两户,后来不知迁往何处;村东有秦家陵,原有高大的墓冢向后人诉说着逝去的岁月,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后平掉了。另一种说法是村北有条北岭,岭上秦长城横亘,逶迤而东,因之村庄起名秦城。秦城是合阳有名的大村之一,村大人多,解放初期分为东、北、西三个行政村,成立高级社时以小涝池为界,分为秦北秦南两村,沿袭至今,但外人仍习惯统称秦城。早年间,在此居住的除秦姓外,尚有王、党、曹、白、马诸姓。如今曹、白、马三姓除留下曹家沟、白家陵、马家陵的地名外,已无踪迹。党姓与王姓来得也早,一居于大浴河畔党家圪■,一居现在的村中间,当时为王家村。后来刘、杨两姓人家迁入,繁衍很快,起屋建房,把党家圪■和王家村连成一体,形成一条东西走向大巷,有2里多长,此后王家村也只好降格,称为“王家巷”了。如今刘、杨两姓宗祠犹存,刘家祠堂是秦北村委会的所在地。村名叫秦城,想来应该有城,其实不然。村的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方向都有城门,却无城墙,只是四座高耸的砖洞,而且上面都有神庙,亦算一奇。

秦城村历史悠久。刘老师说1952年他在村里上学时,村东挖出一座古墓。出于好奇,他也跑到现场去看,墓穴是用砖砌成的,砖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手印。墓穴里有十二三具陶棺,还有一具外面涂了釉。陶棺长约40厘米,高约20厘米,宽约15厘米。棺盖里面刻着一行字:“合阳郡秦城■”。证明早在合阳设县之前已有了秦城村。这具陶棺后来被县文化馆作为文物拿走了。“文革”中他曾到文化馆寻找,说是由人武部保护起来了;他又寻到人武部,找不见管理的人,如今已下落不明。澄城县乐楼上悬挂的大钟铸于金代明昌三年(1192),上面亦有秦城的村名。据2007年底统计,秦城村共有869户,3244人。

弄清了村中的概况,话题自然转到了耶律楚材祠上。合阳地处旱塬,用水困难,而在县西南部缺水尤甚,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“秦城和家庄(‘庄’在合阳方言里读‘卓’),马尿泡馍馍”便道尽了当地人缺水的辛酸。黄土层太厚,打不出水,平日吃水靠旱窖里积蓄的雨水,一遇天旱,便要到大浴河里担水,上坡下塬来回十多里。上游浇地把水一挡,想担水也是干瞪眼,所以为争水打架的事常常发生,后来同州府处理争水纠纷,明令“每遇天旱,大浴河上游不得截水”,以保证秦城人用水。秦城人把州老爷的判词刻成碑,以作确证,但还得自己用桶挑啊。祖祖辈辈,担水的扁担压弯了秦城人的腰。天旱时小小的涝池早就底朝天,连饮牲口、洗衣服的水也得下沟去挑。秦城人用水难的苦楚那真是说不尽,道不完!

秦城村处在一个被称为“骆驼项”的低洼地,北依长城岭,西临大浴河,南有乳罗山作为屏障,既是交通要道,又是军事要地,元朝自然也要在此驻军。有一天,耶律楚材到此视察防务,了解到村中用水难的情况,非常同情老百姓的处境,便命令军士和村中老百姓联手,夯筑一眼大涝池。老百姓闻讯,人人高兴,踊跃出工,军士们更是行动积极,不长时间便修成了一个大涝池。这涝池连四边的路加在一起,面积有十余亩。平日池里的水总是满满的,洗衣服、饮牲口再不发愁没水了。秦城的老百姓感恩戴德,把这个大涝池起名为“军功池”,让世世代代永远牢记元军将士的功劳。涝池水清澈如镜,成为“古秦城八景”之一。

秦城人知恩必报,他们知道这“军功池”是耶律楚材大人对村民的关爱,在村中修祠祭祀。耶律楚材卒后谥号为“文正”,所以这祠便叫“耶律文正公祠”。祠始建于何时,已无可靠记载。后来各朝直至民国期间曾多次重修。刘英杰老师领着我到原址一一指点,述说当年的盛况。此祠坐北向南,大门上有青石雕刻的“耶律文正公祠”匾额,这个匾额如今还在。门内左右是对台大戏楼,飞檐挑角,古朴典雅。大殿檐下悬有一方“有功汉族”大匾,殿前竖着两根数米高的铁旗杆,一对高一米二三、重数吨的大铁狮子雄踞两侧。正殿内并排塑着耶律楚材和他的夫人苏氏(为苏轼五世孙女)坐像,与颐和园内的塑像一模一样。《中华人名大词典》记载耶律楚材“身高八尺,美髯宏声”,塑像再现了他的非凡气度。耶律楚材死后追封为广宁王,因之当地老百姓平日呼为“广宁爷”。(“爷”在表示神时,合阳方言读yá)据说农历七月初九日是耶律楚材的生日,所以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初九,秦城人都要隆重地祭祀“广宁爷”。气势宏大的“摆庙”极尽铺排,猪、牛、羊三牲,蒸食油轮,干果水果,从神前到献殿摆得满当当的。巧夺天工的芯子杆每隔几年就要出一次,吸引了方圆各村的人来看热闹。小伙子抬着神楼,八个父母双全的小孩子用红头绳“扯纤”,胸前还有像模像样的“纤板”。锣鼓队、彩旗前导,浩浩荡荡地到两公里多之外的乳罗山西峰迎回禹王一起祭拜。正对庙门的南北向巷道称为“衙道口”,与衙道口南端成丁字形的东西向巷道称为“官道”,在老百姓的眼里,这庙就是耶律楚材的府衙,他还在那儿办公呢。庙门东西两侧的巷道称为“店门前”,至今还是村里的热闹地方,有几十家店铺,农历逢三的集会日,客商的货摊就摆满了“店门前”。耶律楚材祠在解放前就被作为村中的学校,但直到建国初期仍保持着昔日的格局,各部位建筑基本完好。刘老师说,1963年他在学校任教,校领导为了腾出一间放杂物的事务室,趁黑夜悄悄地让人把塑像搬掉,打碎扔进厕所。那神楼被一位爱喝茶的老师陆陆续续地劈碎当了柴火。而早在1958年,“钢铁元帅”升帐时,那铁旗杆、铁狮子便被人卖掉了。庙里还有一口大醮盆,口径在1.5米左右,厚度8分,口沿上有铭文,但不知去向。热心保护地方文化的刘老师多方打问,终于在沟下的林场里找到了,但因长期用作和水泥的器具,铭文已被水泥糊严,无法辨认了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因修建新校舍,将大殿、戏楼尽数拆除。如今已经是找不到一点当年的痕迹了。听着刘老师的叙述,望着他那欲哭无泪、无比惋惜的表情,我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
古秦城八景中还有“秦城秋月”一景,此景也是“古合阳八景”之一。合阳虽是小县,但能列入全县八景也实在不易。月亮都是一样的月亮,秋天也是一样的秋天,为何秦城的秋月能获此殊荣?待我在秦城调查之后,心中豁然开朗。耶律楚材是契丹人,他所辅佐的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,但他深明民族大义,知晓当官就要为民办事的道理。他以“博极群书,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释老医卜之说,下笔为文,若宿构者”的惊人才华为元朝奠定了立国规模,虽久居相位,但清风两袖,极为廉洁;他又怀着一颗爱民为民的赤子之心,认认真真地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秦城的“军功池”便是一例。在老百姓的眼里,修这池的耶律楚材大人就如同秋天一碧如洗的天空中皎洁的月亮,永远映照在百姓的心头。老百姓怀着感恩之心,立祠祭祀,千秋万代不忘其功,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激。如今,秦城的“耶律文正公祠”不存在了,但“军功池”还在。秦城人望着这碧波粼粼的大涝池,用着池里的水,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为他们造福的“广宁爷”,就会向他们的子孙后代讲述“广宁爷”的故事。可以告慰“广宁爷”的是,上世纪末在秦城村西大浴河谷打出一眼深水井,昔日水贵如油的秦城,如今是优质矿泉水送到了锅台边。我想,“广宁爷”知道了这个喜讯,一定会露出欣慰的微笑。(原载《渭南日报》2008.6.3)



耶律楚材与秦城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耶律楚材(1190-1244)是元朝有名的大臣,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(1215)被召用,甚受信任。元太宗窝阔台汗即位后,他提出许多好的建议,比如反对以汉地为牧场等,为奠定元代立国规模立下汗马功劳,官至中书令。《元史》载,元太宗“事无巨细,必先白之楚材”,可见对其信任的程度。北京颐和园里立有一座耶律楚材祠,备受后人崇敬。鲜为人知的是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338

1526722225289.png

1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