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造办智慧商显欢迎您!
华语祥影-智慧商显-苏造办SuZaoBan
6*12小时服务热线:
15510033533
鉴往知来

坐北朝南九脉而下:走近北京大房山金陵遗址

作者:创始人 日期:2022-12-22 人气:269
【苏言道】小时候常听十三陵,因为明十三陵在北京,而且是景区。清陵在河北,北京人自然就很少提起。至于其他,没事不会主动去想。了解金中都,自然避不开金陵。完颜阿骨打,在历史课上对这名字印象颇深,却不知道他就葬在北京房山(虽然是后迁来的)。坐落在大房山云峰山(即九龙山)一带的金朝陵园,有“金十七陵”的说法,其规模可想而知。对历史学家来说,中国历代
坐北朝南九脉而下:走近北京大房山金陵遗址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2652

小时候常听十三陵,因为明十三陵在北京,而且是景区。清陵在河北,北京人自然就很少提起。至于其他,没事不会主动去想。

了解金中都,自然避不开金陵。完颜阿骨打,在历史课上对这名字印象颇深,却不知道他就葬在北京房山(虽然是后迁来的)。坐落在大房山云峰山(即九龙山)一带的金朝陵园,有“金十七陵”的说法,其规模可想而知。

对历史学家来说,中国历代帝陵从秦始皇陵开始,陵园制度大体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、唐宋、明清,这三个阶段。由于元朝不建此类陵墓,所以金陵就成为唐宋帝陵和明清帝陵之间的重要纽带。这是金陵考古的学术价值所在。

对我来说,就是想去看看。况且这里不是景区,兴趣又提升两分。

为多了解些资料,难免看些网文。结果却是越看越晕,比如有人把睿宗和睿陵混淆(这本是两个人,两个墓),比如把“神秘巨石”介绍为金代所为等等。要不是多看两眼,差点被糊弄地驴唇不对马嘴。

主陵区西侧石牌坊,近年修建

以下图文大多源自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布的官方报告、对当年研究员和当地村民的采访,以及本人现场所见。官方报告成书《北京金代皇陵》,对于普通读者来说,不免有诸多枯燥部分。我根据兴趣点,作简要过滤与归纳。

陵区说明

首先立个认知,大房山的金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:帝陵区、坤厚陵(妃陵区)及诸王兆域(完颜宗室)。海陵王迁都燕京(北京)后,在大房山云峰寺修建山陵(毁寺建陵),之后把金太祖、太宗、德宗的灵柩迁来安葬,后又将开国前的十位祖先从黑龙江迁来下葬。

人们一般去的,包括我去的,都是指金陵的主陵区。此区域至少埋葬着五代帝王,即金太祖、太宗、德宗(存疑)、睿宗、世宗。而完整的金陵地界,要远比主陵区宽广得多。

金十七陵

简言之,金十七陵包括金“始祖”以下十人,以及建国后七人。具体名号就不列了,大概需要了解的是,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(完颜旻)葬于睿陵,这也是房山金陵的核心所在。

前面提过的金睿宗(葬于景陵)在七人之列,他是金世宗的父亲,金太祖的三儿子,但并没当过皇帝。金世宗(完颜雍,葬于兴陵)上位后,才给老爸追谥,并迁葬至此。

闻名于世的海陵王完颜亮,在被缢杀夺位后,两次被贬。虽作为金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二年,但被踢出了帝陵区域。先葬在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之内,后降为庶人改葬到山陵西南四十里。海陵王的父亲完颜宗干(德宗,葬于顺陵)也跟着大起大落,本来被追谥为德宗,葬在金太祖旁边,结果也一并去除,后面细说。

总之,除宣宗葬汴京(河南开封)、哀宗葬蔡州(河南汝南县)外,其他金朝皇帝均葬在房山金陵。另外,在追封四帝中,有三位葬大房山陵。除前面提及的海陵王父亲、金世宗父亲外,金章宗父亲显宗葬于裕陵。金熙宗父亲徽宗葬上京会宁府(黑龙江省阿城市)。

金代与清代的关系

金、女真、完颜……对我来说,这些字眼原本具有相当的距离感。遥想当年,金的进京大概属于外族入侵。我好奇为何在明朝摧毁金陵后,清朝又大力地予以复建和维护。原来金对于清来说,相当于革命先烈。二者是发源于同地区同民族的力量,只不过前后差了近四百年。上学时历史老师是否讲过这层关联,真的完全没有印象了。被动的学习多半是这个结果。总之,金与清的这层关系,让我对金朝的感觉近了许多。毕竟大家对乾隆康熙再熟悉不过。

金陵主陵区全景鸟瞰,《北京金代皇陵》

金陵的摧毁与现状

明朝晚期,女真人后裔满族人在东北崛起,建立后金政权,在与明朝官兵交战中,多次打败明军。明朝统治者听信形家之说,认为是满族人祖陵在大房山“龙脉”太盛。为断女真“龙脉”,明政府于天启元年(1621年)停止金陵祭祀,二年派兵对金陵进行了毁灭性破坏,三年派人在陵区建关帝庙,作压胜之用。

清朝入关后,对金陵进行了部分修建。后来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,尤其经过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的破坏和土地建设,如今陵区地面建筑(包括大殿、享殿、碑亭、棂星门、关帝庙等)已荡然无存。

研究员黄秀纯曾向记者介绍:“明政府的行为给金陵带来了灭顶之灾,阿骨打是金代显赫的一代君王,死后着实受罪了!明政府派出大批人马,捣毁了陵区内所有建筑,把阿骨打地宫中的龙椁砸成碎片,然后放火焚烧,还派人毁了九龙山主龙脉的‘龙头’,又在‘龙喉’部位凿了洞,填满鹅卵石。” 直到今天,站在九龙山下,还能看到山体明显毁坏的遗迹,当地还流传着“砍龙头,刺龙喉”的说法。此外,陵区内凡是带有龙纹及雕龙的刻石,龙头几乎全部被捣毁。

金祖山景区大门现状

现在,主陵区南侧约1.5公里处有个“金祖山”大门。这里曾建景区,不知运营了多久,目前已经荒废。翻过一道山,东边就是燕山石化。我的无人机差点在这里被放生。

从祭祀坑到太祖陵

在明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挖掘之后,我国考古界定下了重要原则:考古发掘必须是配合基建,或抢救性发掘。帝王陵寝尤其不能主动发掘。

1986年,北京文研所的考古队带着地质物探技术来到大房山脚下。他们所进行的是对金陵地区的考古调查。调查历时三年,期间通过龙门口村民刘江山发现了刻有“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”的汉白玉石碑,位于顺陵南4米处,当时能明显看到陵碑上的朱砂与金粉。这是金景陵所在的重要标志,同时基本能够确定,九龙山下就是金陵的主陵区。这块石碑如今仍立在发现位置,没有额外保护,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。

金睿宗石碑现状

调查还清理出一段汉白玉神道遗址,石踏道的栏板内侧浮雕双龙戏牡丹,外侧浮雕牡丹,就连台阶条石上都满刻着卷草纹,做工非常精巧。这段神道后来被保护起来,用相机代替肉眼观察,花纹确实漂亮。

神道及石踏道现状

考古人员将神道作为陵区中轴线进行勘查,物探结果确实显示出一处异常。进行试掘后,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:一块又一块重约1吨的巨石,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坑里。

金太祖陵发掘前状况

若进一步挖掘,将超出调查范围,且耗费人力物力难以估量。为了保护文物,考古队索性将此地重新填埋,并暂时定名为“祭祀坑”。

殊不知,这个所谓的祭祀坑正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。

抢救性发掘

时光荏苒,来到2000年。北京文研所决定再次调查金陵。与之前类似,此次调查聘请北京地质大学物探系进行物理探测,目标锁定四处重点: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睿陵、金世宗兴陵、金睿宗景陵以及主陵区以西的皋塔——传说这是梁王完颜宗弼金兀术之陵。探测结果结合洛阳铲析证,这四处都有异常,异常点均为较大型墓葬。

通过钻探和试掘表明,主陵区陵园建在早期冲积层上,地层主要成分为灰土和砾石。由于明代毁陵,清代修复,晚期冲积层又覆盖在遗址、墓葬之上,加之大自然和人为破坏,以及农田改造等因素,陵区地层构成极为复杂。

主陵区现状,鸟瞰

当再次对“祭祀坑”进行考察时,发现这里已被当地农民用作蓄水池。岩坑长年被雨水浸灌,西北角塌陷,东北角石壁已开始向内坍塌,岩坑三面种有十余棵果树,石壁上还有明显的水碱,急需进行清理和保护。

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。

神秘巨石

在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协助下,利用起重设备,“祭祀坑”内的巨石终于被搬完,露出了下面的夯土层。然而令人惊讶的是,夯土层下面还有一层巨石,巨石之下又是30厘米厚的夯土……

最后,考古人员总共搬走了四层巨石,每块重量都在1吨上下,共270来块。最后一层巨石之下铺满了朱砂,朱砂之下是80厘米厚的素土。

清理掉所有这些,石椁终于露出真容。

龙纹椁与凤纹椁

岩坑底部赫然出现四具石椁。西北角是两具南北向的较小石椁,由青石板拼成,没有雕刻花纹,称为“素椁”。而中央位置则是两具更大的石椁,东西向放置,由整块汉白玉雕成。其中偏小的雕刻有凤纹,偏大的雕刻有龙纹。这是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使用的棺椁!

遗憾的是,最大的石椁一多半已被砸成碎片,显然是人为破坏。但这正好印证了明朝派兵毁坏金陵的说法。

不出所料,这正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与钦宪皇后纥石烈氏的陵寝。

虽然金太祖的石椁遭到严重破坏,考古人员基本只在角落发现了残头骨一件,但是皇后的石椁却完好无损。揭开外面敷着的松香后,石椁外壁上满是金粉,非常漂亮。石椁内部有柏木棺,棺内虽遭雨水浸泡,但并未丢失任何物件。

由此可见,明朝军队虽然大肆破坏金陵,但说毁龙脉就只毁龙脉,不殃及其他,也算讲究武德。皇后因此得以保全尊严。

如今,陵寝内仍原样摆着龙凤石椁,不过它们是复制品,原件经过修复珍藏在首都博物馆。

盗洞

考古人员认为,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,想必是清朝在修复太祖陵时,将散落的石椁碎片收集归拢,堆积于石椁底部。然后一层夯土一层巨石,如此反复,将金太祖的陵寝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。那些神秘的巨石则起到了防盗的作用。

其实,在睿陵的东北角还真发现了盗洞。盗洞深达4.5米,并向陵寝中央位置推进2米。由于周遭巨石的存在,盗墓者没能成功。

睿陵左右

如今睿陵地表建有作业棚屋,长度约40米。而睿陵岩坑的规格也不过13米x9.5米。原来棚屋之下,不只有金太祖。

在太祖陵东侧间隔1.5米处,还有东西长9.5米,南北宽9米的岩坑,据推测为金太宗吴乞买(太祖同母弟)的恭陵。岩坑南部也发现了一个盗洞。由于未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,考古人员只对盗洞进行了清理,发现了石龟趺残件和刻有“皇”“帝”字样的残石碑。

金太宗恭陵盗洞出土残石碑拓片

太祖陵西侧1.5米处,则发现长9米,宽5米的墓坑,深度不详。此墓疑为海陵王之父——德宗完颜宗干的顺陵。然而,在海陵王被废为庶人后,德宗也被削去帝号并迁出顺陵,所以这里可能为空墓。由于去向没有记载,按照其降为王爵的身份来说,可能迁到了鹿门谷诸王兆域。

如此三座帝陵并列,间隔仅1.5米左右,在历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。

除此之外,金世宗与乌林答氏合葬的兴陵也被考古人员找到,位于太祖陵西南约70米处。这里不仅发现了一条石条构筑的台阶墓道,自南向北拾级而下,还发现了仿木构的精美墓门。墓门两侧雕饰有汉白玉盘龙柱等,这些结构在睿陵等早期金代皇陵中完全没有,说明金代中期的帝陵已经受到中原文化较深的影响。

根据《金史》记载,世宗去世后,遵照其生前“万岁之后,当置朕于太祖之侧”的遗嘱,继位的金章宗将其安葬在了九龙山太祖睿陵西南侧,号兴陵。现在发现的这座华丽地宫与记载相符。并且陵区内还能见到清代为金太祖和金世宗修葺的大宝顶、小宝顶。大宝顶前约15米是金太祖睿陵地宫,由此可推断,小宝顶附近的应为金世宗兴陵。

清代金陵平面、侧面图,王世仁绘

清代金陵环境复原示意图,王世仁绘

当然,兴陵保存完好,墓主也基本确认,自然不能随意挖掘,考古人员进行了回填,保持原状。

关于睿宗景陵的位置有两种推测。一种观点认为在太祖陵东南侧约50米处,即兴陵的东侧,这符合古代昭穆制度。该区域经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探测,也确实发现了符合较大墓坑特点的异常数据。另一种观点认为,海陵王父德宗从顺陵迁出后,墓坑已空。金世宗在位时有可能将睿宗葬在太祖陵西侧。毕竟所发现的睿宗石碑就在此位置,这同样符合昭穆制度。

另外,主陵区内还发现了五座小型墓葬,其中三座已遭到破坏和盗墓扰乱。

根据掌握的资料和保护皇陵的原则,考古人员此轮对金陵主陵区所做的发掘仅约三分之一。而金陵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其他帝陵、坤厚陵和诸王兆域,更是未做深入调查,不知确切位置。真正触碰的可以说只有金太祖睿陵一处。

到此参观的游人,目之所及备感荒凉,可能大多怀着失望心情而归。然而我们要知道,脚下的土地之中仍埋葬着金朝的诸位帝王。这里并非一片空地。

金陵的风水

关于金陵风水的描述很多,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的,咱也不懂,就挑两段像样的复制粘贴一下。

考古队登上大房山,果然看到了古人眼中的“万吉之地”:九龙山分九脉而下,形成开阔的缓坡台地,金陵主陵区就坐落于九龙山台地之上,坐北朝南。九龙山略低于北侧的大房山主峰连山顶,符合“玄武垂直”之说;九龙山之东为绵延迤逦的山冈,之西为几个凸起的山包,是明显的皇陵“护砂”;九龙山西北侧山谷中有泉水涌出,向东南流淌,千年不断,是明显的皇陵“水砂”;而九龙山对面的石壁山,是金陵的“影壁山”。

九龙山北接连山顶,根据堪舆家的说法,这里有明显的“行龙”痕迹。追山脉逆推,可见明显的“少宗”、“少祖”、“太宗”、“太祖”等龙脉。九龙山低于连山顶,符合“玄武垂首”之说。九龙山之东为绵延逸通的山岗,是明显的皇陵“护砂”,即“青龙入海”的“左辅”。九龙山之西为几个突起的山包,亦是明显的皇陵“护砂”,乃“虎踞山林”之“右弼”。九龙山西北侧山谷中有泉水涌出,向东南流淌,千年不断,是明显的皇陵“水砂”,即所谓“朱雀起舞”。而九龙山对面的石壁山,是金陵的“影壁山”,此又称“朝山”、“彼岸山”,石壁山中央有凹陷,堪舆家将其附会成皇帝批阅公文休息时搁笔之处,因此又称“案山”。

无人机爬九龙山

这里所说的连山顶,现在更多叫法大概是连三顶。在飞无人机的时候感触颇深,顺着山脊往上飞,真的是一顶接着一顶,最后触及了飞行高度上限,也依然没有飞过最高顶。

由北向南视角,“九脉而下”

在空中由北向南俯瞰金陵主陵区,所谓的“九龙山分九脉而下”极为明显,确实震撼。左侧山脉为“左青龙”,青龙以东就是燕山石化厂区。

出土文物与现场遗迹

雕刻缠枝花纹青石踏道

汉白玉双龙纹栏板内侧

汉白玉牡丹纹栏板外侧

金太祖石椁东椁壁龙纹细部

金太祖龙椁清理后情况

皇后石椁东壁凤纹图

皇后石椁出土的金丝帽盛子、玉雕凤鸟纹饰件、金丝花饰

金世宗陵墓门云龙纹抱柱及仿木构斗拱

金睿宗石碑出土时状态

1918年金世宗陵碑亭及陵墙,选自关野贞《中国的建筑与艺术》

金陵碑亭现平面图

此为复原后构造。从发掘前期的航拍图可以看出,实际遗存左右并不对称。经考古人员反复辨认比较,确认两座碑亭经过了自然或人为的干扰,出现了少量变形、错乱,明显违反了营造法则。通过调整校正,碑亭遗址呈现为现在面貌。

西碑亭中央重立的石碑残件

碑亭中央东

在陵区东侧排水沟发现的一对汉白玉石雕——金龙盘玉柱,每根重二百多斤,现存放在辽金城垣博物馆。此前参观该博物馆,绝大部分展品均为原件,但基本都未标出处,此次和报告对照,很多文物都能够对号入座。

各式柱础随处可见

现场散落石材颇多

单面雕刻双龙追逐图案,云纹衬底,页岩石质,辽金城垣博物馆

雕牡丹纹图案,汉白玉,辽金城垣博物馆

石坐龙,汉白玉,辽金城垣博物馆

绿琉璃釉迦陵频伽,辽金城垣博物馆

琉璃鸱吻,辽金城垣博物馆

妙音鸟,辽金城垣博物馆

以上三件文物左图均在博物馆展出,右侧为出土记录。那件绿琉璃釉迦陵频伽若为同一原件,那么出土后的“自然变化”真是相当明显。

修缮与守护

清太宗皇太极率兵攻入关内后,曾派遣王贝勒大臣到大房山的金太祖睿陵和世宗兴陵致祭。自顺治至乾隆年间,几度对金太祖陵、世宗陵进行修缮,设守陵五十户,每年春秋仲月命礼部择定日期,由房山知县前往九龙山祭祀太祖、世宗陵。

康熙二年(1663年),康熙帝特御制《金太祖世宗陵碑》,立于陵前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命直隶总督方观承修金太祖、世宗陵。

有人认为,清朝虽重修金陵,但他们对每个帝陵的具体方位也不清楚,所以修建的大宝顶、小宝顶并没有在金太祖睿陵和金世宗兴陵的正上方,而是各相差一段距离。不过按龙门口村民的说法,清人知道太祖陵和世宗陵的精确位置,之所以如此修建大小宝顶,是为了迷惑盗墓贼。

金太祖陵北侧大宝顶遗迹

这种说法虽无从确证,但不管是阴差阳错还是未雨绸缪,它确实起到了作用。民国年间,外号“小老虎”的军阀刘镇山就试图盗过金陵。他顺着大宝顶挖掘,什么也没挖到。

据当地村民刘守山介绍,他祖祖辈辈都是守陵人,当初海陵王把金陵建好后,迁来了54户人家,专门负责看守皇陵。作为回报,皇帝把皇陵附近的土地赐给他们耕种,今天车厂村(龙门口距离主陵区最近,归车厂村管理)的刘家和冯家都是守陵人的后代。

村民刘守山

小时候,奶奶曾给他讲过抢皇陵的故事,什么是“抢皇陵”呢?就是每当祭祀皇陵的时候,用一对牛、一对羊、一对鸡、一对鸭、一对鹅和一对骆驼,在祭祀之后,大的像牛和羊就由这54户人家给分了,小的如鸡鸭鹅之类大伙儿就上去抢,这就叫做抢皇陵。

村民的讲述与史料的记载难免存在着一些时空上的差异,但口口相传本来就是如此,而历史的大脉络就在其中。

有趣的是,前面提及的金龙盘玉柱正是由这位刘守山发现,并凭借一己之力搬到了考古工作站。

任重道远

从现在的状态看,金陵遗址虽不是景区,但时有游客到访。有些只为看一看金陵,点到为止;有些则继续深入,因为此地是户外徒步线路的必经之处。主陵区经过官方清理,可能还好。但金陵其他地区不乏盗墓者留下的破坏痕迹。此外,主陵区内可见三三两两的坟头,想必是部分本地人还因循着老传统。长远来看,或有不便。

总之,除神道的玻璃罩和太祖陵上的棚屋外,陵区内几乎没有其他维护设施。想象其与明十三陵的差距,方方面面或应得到更多重视。

参考资料

北京市文物研究所,《北京金代皇陵》

北京日报,《金都皇陵》,杨丽娟

澎湃,《探访北京房山金陵遗址:那些被遗忘的与被铭记的》,杨炎之

有人说,太祖陵背后这山,像个“金”字。


坐北朝南九脉而下:走近北京大房山金陵遗址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小时候常听十三陵,因为明十三陵在北京,而且是景区。清陵在河北,北京人自然就很少提起。至于其他,没事不会主动去想。了解金中都,自然避不开金陵。完颜阿骨打,在历史课上对这名字印象颇深,却不知道他就葬在北京房山(虽然是后迁来的)。坐落在大房山云峰山(即九龙山)一带的金朝陵园,有“金十七陵”的说法,其规模可想而知。对历史学家来说,中国历代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c=index&a=show&id=2652

1526722225289.png

0
0
付款方式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