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辉光电:屏幕大厂亏掉82个亿,出货量还全国第一,又赴港上市-采编: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a=show&c=index&id=4552
嘿,哥们儿,深夜来聊个邪门的事儿。
这年头,赚钱的故事听多了,耳朵都快起茧子了。但你听过一个行业老大,玩命卖货,结果把自己卖成“首负”的戏码吗?
我说的是和辉光电这家公司。搞屏幕的,专业名词叫AMOLED,就是你手机上那块鲜艳得有点不真实的屏幕。按理说,这可是个金饭碗。人家在平板、笔记本电脑这块,出货量是全球第二,中国第一。你没听错,第一。客户名单拉出来也挺唬人,荣耀、吉利、上汽……都是响当当的主儿。
听着是不是特牛?
可你猜怎么着?
就这么个浓眉大眼的行业龙头,从2022年到今年上半年,三年半的时间,哗啦一下,亏了82个亿。
八十二亿。
我掰着手指头数了半天,愣是没对这个数字产生具体概念。反正就是,你每天中五百万彩票,得连续中上好几年,才能攒够他亏的这个数。
这就让人看不懂了。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?一边是“中国第一”的金字招牌,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亏损黑洞。这事儿就像一个武林高手,拳打南山猛虎,脚踢北海蛟龙,回到家却发现自己连米都买不起。
太分裂了,太魔幻了。
来,坐下,咱俩盘盘这事儿。
一般公司亏钱,无非就那几个原因:产品不行、卖不出去、管理混乱。但和辉光电,你看,它哪条都不太占。产品是行业前沿,客户是一线大厂,连董事长都是从华虹集团那种半导体航母退下来的老江湖,按说不该啊。
他们自己怎么解释呢?官方说法一套一套的,什么“技术密集、资本密集”,什么“研发投入大、固定资产折旧高”。
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我这行当,太烧钱了。
这我信。搞芯片、搞屏幕的,没一个是省油的灯。一条生产线动辄几百亿,跟印钞机似的,只不过是反向印钞。技术迭代又快,今天你搞个120Hz刷新率,明天对手就上了144Hz,你慢一步,就得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。所以,玩命砸钱搞研发,这逻辑没毛病。
但光烧钱,能烧成这样吗?你看同行业的京东方、TCL,人家虽然也累,但好歹账上是盈利的,还能给股东分点红。怎么到了和辉光电这儿,就成了个无底洞呢?
我扒拉了一下它的财报,找到一个特有意思的数字。
关键在哪儿呢?
在一个“债”字上。
截至今年九月底,这家公司的银行借款加其他借款,高达172个亿。
这数字啥概念?就是他们脖子上挂了个巨大的水龙头,但这水龙头不是往外滋水,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往外抽血。抽的,是真金白银的利息。
光是2024年一年,他们付出去的利息就将近7个亿。这是什么水平?这笔钱,比他们公司全年的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加起来的总和,还要多。
看到这儿你明白了吗?
这公司就像一头拼命拉磨的驴,眼睛被蒙着,一圈一圈地跑,累得浑身是汗。它以为自己在生产粮食,但实际上,它拉磨产生的绝大部分价值,都被旁边那个悠哉悠哉收租子的地主——银行,给拿走了。
你辛辛苦苦搞研发,升级产线,跟客户磨破嘴皮子,卖出去一堆屏幕。结果年底一算账,发现挣的这点毛利,还不够给银行付利息的。
这哪是开公司啊?
这简直是给银行打了一份遥遥无期的“白工”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亡螺旋。
因为欠着巨额债务,每天一睁眼就要还利息,所以公司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现金流。怎么维持?拼命接单,哪怕利润薄得像纸一样也得接。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——客户集中度极高,前五大客户占了八成多的收入。
你想想,你这么依赖人家,还有个屁的议价权?人家说这个价,你敢说不吗?你不敢。你身后有利息的鞭子在抽你。
于是,利润越来越薄 -> 赚的钱更不够还利息了 -> 亏损继续扩大 -> 公司账面更难看,更需要钱 -> 怎么办?只能硬着头皮再去借,或者,像现在这样,去资本市场伸手。
从A股科创板,到现在的香港H股,这叫什么?A+H双重上市。说得好听点是“拥抱国际资本”,说得难听点,就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快抽干了,得赶紧去隔壁池子再开个口子。
要我说,这套路,咱们这些在互联网江湖里混饭吃的,见得多了。先讲一个性感的故事,拉一波投资。钱烧得差不多了,故事讲不下去了,就再换个新故事,去另一个地方接着讲,接着融。
那和辉光电现在讲的新故事是什么呢?
叫“中大尺寸跃升”。
啥意思?就是以前我主要搞手机、手环这种小屏幕,虽然出货量大,但不赚钱。现在,我要发力搞笔记本电脑、平板、智能汽车里头那种中大尺寸的屏幕了。
这故事听起来确实不错。
为啥?因为这玩意儿贵,利润高,市场增长也快。就像你以前是卖沙县小吃的,一单挣三五块,累死累活。现在你说你要改行开米其林餐厅了,一盘菜就能挣几百。这不就是鸟枪换炮,能快速回血嘛。
而且,和辉光电在这块确实有两把刷子,按去年的销量算,他们已经是全球第三、中国最大的中大尺寸AMOLED供应商了。
这就像一个赌徒,在输光了裤子之后,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摸出最后一张牌,告诉大家:“别急,这张是王炸,能翻盘!”
这次去香港上市募资,名义上,就是要给这条“中大尺寸”的产线搞技术升级,研发新产品。
但你品,你细品。
这故事的B面是什么?
是那172亿的巨额债务,是每年几个亿的利息支出。新故事再性感,新业务再有前景,那都是远水。眼前的火,可是烧到眉毛了。
所以啊,这次轰轰烈烈的“A+H”双重上市,表面上是一场雄心勃勃的产业升级,为了“诗和远方”;但骨子里,可能首先是为了解决眼前的“苟且”——续命。用新融来的钱,去堵旧的窟窿,把那根越勒越紧的债务绳索,稍微松一松。
这不丢人,商业嘛,本质就是一场关于现金流的生死游戏。活下去,才有资格谈梦想。
只是,苦了那些用真金白银给这个故事投票的股民们。A股上市时,故事叫“中小尺寸筑基”,现在要去H股了,故事升级成了“中大尺寸跃升”。
故事在变,但那个“越卖越亏”的内核,暂时还没看到扭转的迹象。
这82亿的学费,到底能不能教会他们怎么在赚钱的同时搞技术?还是说,这只是下一轮更豪迈的烧钱游戏的开场哨?
我不知道,我只是个讲故事的。
这事儿你怎么看?评论区里,等你来盘盘。
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"和辉光电,中国AMOLED屏幕行业龙头,三年半狂亏82亿。顶着'全球第二、中国第一'的光环,却深陷172亿债务泥潭,每年利息高达7亿。这家技术巨头为何沦为'首负'?是行业宿命还是战略失误?"
http://www.suzaoban.com/?a=show&c=index&id=4552


